一次午后散步引發的防鳥撞救援行動
“沒有人會保護他們不關心的,亦沒有人會關心他們未曾經歷的。”——英國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堡
一個秋日午后,一名騰訊員工在騰訊北京總部園區散步時,一只死去的雀鷹撲入眼簾,讓他難以移步。這只國家保護動物撞上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墻,生命就此戛然而止。盡管令人痛惜,但這樣的場景并不罕見。據估測,全球每年有多達十億只鳥因撞上建筑物玻璃而死。
這名員工名叫何城,在2022年目擊鳥撞后,他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行動。作為騰訊新聞團隊成員兼騰訊志愿者,他一直與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合作,致力于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也許,他能有所作為。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問題,而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現實。雖然人們已有一定的認知,但鳥撞悲劇仍在持續上演,我想知道我們是否還能做得更多。”
提出正確的問題
何城與一位同事開始研究鳥撞問題,很快他們便發現這是一項全球性挑戰。他們還了解到,其實市面上已有印花玻璃、優化照明等防撞措施。
盡管公眾意識有所提升,他們仍面臨難題——沒有充足且經過實地驗證的數據,他們難以體系化地推動變革。于是他們開始思考:“能否借助公眾的力量來收集數據?能否推動更多人將關心轉化為實際行動?”
將關心轉化為參與
何城與同事們共同提出了一個想法:發起一項公民科學項目。依托騰訊志愿者協會的專業支持,他們迅速招募并培訓了一批志愿者。
2023年春季,騰訊在內部啟動了防鳥撞調研項目。何城表示:“我們原本不確定能招到多少人,沒想到最終的反響遠超預期。”該項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園區共招募了52名志愿者,他們負責在公司各地辦公樓巡查并記錄鳥撞事件。
一位騰訊志愿者正在觀察鳥類活動,以收集數據預防鳥撞事故。
志愿者們規劃好巡查路線后,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密集監測。每當發現鳥撞事件,他們就會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實時上報。
在此期間,他們記錄了十余起鳥撞事件,其中超過一半發生在深圳辦公室。何城表示:“這是一個充滿力量的循環,數據推動行動,行動又反過來豐富數據。”
從佐證到行動:聯結更廣泛的生態保護
在掌握了可靠信息后,何城與志愿者們開始與地方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他們最終選定了一種帶波點圖案的貼膜——能夠減弱玻璃反光,并迅速將其應用在深圳濱海大廈的部分區域。這種貼膜上的圓點每隔五厘米排列,能否改善玻璃的鏡面反射,讓鳥類更容易發現并避開窗戶。
防鳥撞貼膜的效果很快顯現。監測數據顯示,濱海大廈在安裝波點窗膜后,鳥撞事件顯著減少。
這場防鳥撞行動雖始于微末,卻與騰訊守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一脈相承。以數字化工具"野朋友"小程序為例,基于AI圖像識別技術,幫助普通用戶識別鳥的種類、記錄觀測信息,并追蹤遷徙路徑和撞擊事件。截至2025年3月,志愿者們已記錄超過15萬條鳥撞調查記錄數據。
點滴善行,聚沙成塔
鳥類是城市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指標之一,保護它們至關重要。世界各地也正為鳥類保護作出行動。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已立法要求新建筑采用鳥類友好設計;英國倫敦市政部門正在規劃“授粉通路”,促進蝴蝶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澳洲墨爾本則通過社區App監測樹袋熊棲息地。
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涵蓋遙遠的雨林,更關乎我們的社區、城市以及窗外那些美好的生靈。
一次午后散步,如今已成為一場意義深遠的行動。雖然鳥撞事件仍在發生,但看到越來越多騰訊員工關注鳥撞現象,他們不僅懂得如何應對突發情況,更主動參與防鳥撞的工作。何城的內心充滿了希望。眾多微小行動匯聚在一起,終將帶來真正的改變。這不僅關乎鳥類的守護,更關乎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