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善醫患雙方的醫療體驗
57歲的李華亮最近在深圳需要進行植牙手術。由于他本身有心臟問題,令這本來普通不過的手術變得復雜。在安排植牙前,他必須得到心臟科醫生的批準。正如許多人所經歷的那樣,類似這樣的協調工作通常都非常繁瑣且耗時。
幸運的是,人工智能(AI)在幕后簡化了這一流程,讓李華亮的就診過程變得簡單。AI導診系統迅速為李華亮匹配到合適的心臟科醫生,醫生可以即時調閱其完整電子病歷。心臟科醫生甚至可以通過AI助手了解相關牙科手術的注意事項,進一步完善臨床建議。整個過程因此加速:從分診到治療,全程既簡單又高效。
李華亮的故事并非個例——隨著AI帶來的醫療服務變革,這種模式正逐步成為新常態。
我們面臨的醫療挑戰
如果你曾在醫院候診室苦等數小時,你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無奈。全球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數據揭示的現狀令人擔憂。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統計顯示,到2030年,全球醫療工作者缺口預計超過1100萬。更令人憂慮的是,中低收入國家每年因醫療質量低下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840萬。
增加人手和新建醫院等傳統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但科技或許能夠成為破局的關鍵。
AI改善醫療體驗的三種方式
1. 簡化患者就診流程
幫助李華亮就診的這套AI導診系統,標志著醫療導診方面取得重大進步。智能系統無需經歷漫長的科室間協調便可輔助:
- 分析癥狀與病史,指導醫療決策
- 更加高效地將患者與合適的醫生對接
- 為醫生提供患者相關信息
- 在需要時提供臨床決策支持
從此,像李華亮這樣的患者能夠享受更加協同的醫療服務,而醫生也能獲得更全面的信息支持其臨床決策。這些系統并非替代醫生的判斷,而是作為醫護人員的助手,優化流程、明確優先級。
2. 定制體檢方案,秒懂健康報告
過去體檢套餐往往千篇一律——有些人可能花錢做了不必要的檢查,而有些人又漏掉至關重要的篩查。深圳的一家醫院正通過AI改變這一局面。醫院的“AI智能體檢”服務借助DeepSeek和騰訊混元雙AI大模型,分析受檢者的年齡、病史、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等個體信息,從而推薦最合適的檢查項目。
“長期熬夜的上班族可能需要優先排查心腦血管風險,而有家族病史的市民則需要針對性增加疾病早篩。”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健康管理部負責人馮程解釋道。
這一創新還擴展到檢后報告解讀。AI技術會將體檢報告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并附上實用建議,例如:“膽固醇偏高可能與經常吃油炸食品有關”或“頸椎問題提示減少低頭看手機”。對于需要復查的案例,AI智能體會直接精準匹配對應的專家科室,將常規檢查轉變為個性化的健康管理。
3. 提升危重診療精準度
在重癥監護室(ICU),每個決策都可能關乎生死。例如,ECMO(體外膜肺氧合)是一套生命支持系統,能在患者心肺器官衰竭時臨時替代心肺功能。對于心臟移植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何時安全撤出ECMO,需要ICU醫生、心臟專科醫生及護理團隊共同完成復雜的評估后決定。
如今,AI可以實時創建患者的數字孿生,據此分析包括心率、呼吸模式、血壓及血氧水平在內的病情數據,在危急時刻輔助醫生決策。
“我們開發的重癥大模型能夠模擬重癥醫生的認知過程。這不僅能輔助醫生更好地掌握患者對治療的反應,還能協助醫生以更快的速度做出決策。”啟元重癥大模型產品經理劉彥表示。該大模型由騰訊與邁瑞醫療聯合研發。
惠及全民的醫療體系
這些應用由騰訊健康的AI模型驅動,以我們自研的混元基礎模型為底座,并通過海量醫學文獻及真實病例研究訓練而成。我們的AI智能體覆蓋從癌癥篩查、新藥研發,到村醫培訓等各個領域。
隨著這些技術展現出顯著優勢,隨之而來的信任問題變得至關重要。我們堅信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必須確保患者隱私保護和算法的公正透明。AI的宗旨在于輔助而非替代醫護人員——既為醫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又能讓患者真正主導自身健康。
騰訊健康總裁吳文達博士表示:“AI賦能醫院管理層及醫務人員,提升行政與臨床效率,同時讓患者對自己的健康擁有更多主導權。”
醫療的未來將結合人類智慧將與人工智能,創造出比獨行更好的成果。通過緩解醫療系統超負荷運轉的壓力,并提升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AI正幫助我們邁向一個地理位置、等待時間或資源限制不再決定健康結果的世界。
對于李華亮這樣的患者而言,這樣的未來已然觸手可及。通往健康的道路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快捷、個性化——每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及時獲取最需要的醫療服務。